走进新时代 共赴新征程
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员/闫肖锋
中国迈向新时代的蓝图牵动世界的目光。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这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成就的方位上,所做出的科学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会面临新使命。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要有新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代表们举手表决通过各项决议。 记者 毛建军 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要踏上新征程,迈向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九大报告在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同时,清醒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具体讲,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改革的目标。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而以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内涵包括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轨迹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小康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长期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2013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2年至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摆脱过去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而开始以创新引领的进取姿态,重塑中国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加速融入全球化,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简言之,中国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中国经验将更有影响力和案例价值。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敲锣打鼓实现不了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凭的就是革故鼎新,凭的是与时俱进,凭的是脚踏实地。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坚定向前、不会放慢。而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新时代中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编: